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2025/6/5优果网coral

发布:2025-06-05分类:尤果网女神已有:50人已阅读

  年生,中国党员,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珊瑚群体遗传学、珊瑚温度适应机制、珊瑚保育和珊瑚礁生态修复研究。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涠洲岛珊瑚馆馆长。持有国际余次。我国珊瑚礁保护与修复的高级专家,广西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专家,在本领域有着重要影响,获得了本领域专家、社会媒体

  主持科研项目9项,即国家基金1项,省级基金2项,博士后项目2项,横向项目4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广西科技重大专项1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等项目5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7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0篇),中文核心7篇(第一或通讯作者5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参与国内首本珊瑚礁领域权威教科书《珊瑚礁科学导论》章节编写。

  2015.07-至今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讲师,珊瑚保育中心主任、涠洲岛珊瑚馆馆长;

  2015.12-2019.01广西大学林学院,海洋生态学(珊瑚礁保护生态学),博士后(合作导师:余克服);

  2010.09-2015.07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水产养殖,博士,贝类遗传与育种方向。

  4、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4人,协助指导博士生2人,硕士生7人;独立指导的首位硕士毕业生发表SCI一区文章,获得“广西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7、受邀在大中小学(广西师范大学、北海第三小学、君武小学)、北海公益论坛、广西科技展、珊瑚馆等各种场合进行珊瑚礁科普宣讲50余场次,直接受众约1500人。

  8、2020年主持的“2020年全国科普日暨首届珊瑚日活动”获自治区科协颁发的2020年“八桂科普大行动”优秀特色活动奖;

  1、突破珊瑚陆基养殖关键技术,基于微型生态系统及其演化理论,建立了稳定可控的珊瑚人工养殖系统,掌握了基于无性繁殖的陆基珊瑚快速扩繁技术。该技术为珊瑚等观赏海洋生物的产业化养殖和珊瑚礁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基于该技术主持建成了南海岛礁生态修复实验室:包含广西大学校内珊瑚养殖实验室(120m2)、北海陆基珊瑚规模化养殖基地(400m2)和涠洲岛珊瑚馆(550m2),陆基培育珊瑚40余种,6000余株。

  2、涠洲岛海域的珊瑚礁修复工作取得重要突破,主持开发了一套从珊瑚选种、育苗、选址、移植、维护和可视化监控的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申请相关专利十余件。在涠洲岛海底建立了2000多平米的珊瑚礁修复示范区,海区培育和移植珊瑚十余种,12000余株。该工作为涠洲岛以及南海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3、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探索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可持续发展新模式。1)注重海洋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多次深入学校、论坛、展馆等开展海洋科普知识的公益讲座50余次。2)主持建成集科研、科普、旅游于一体的涠洲岛珊瑚馆并担任馆长。自2020年开放以来,到珊瑚馆参观的人数已超过8万人次,开展公益科普宣传及专业培训课程40余场次,直接受益1800余人。3)推动珊瑚礁修复与潜水旅游、休闲型海洋牧场相结合,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

  4、首次系统解析了多种南海优势珊瑚种类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发现温度、人为活动是影响南海珊瑚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为珊瑚礁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5、率先开展南海珊瑚对温度的遗传适应与短期驯化机制研究,发现多种珊瑚均可以通过驯化提高耐热性,边缘珊瑚群落具有更高的耐热性。将结合该理论基础,培育或筛选耐热型珊瑚用于珊瑚礁生态修复,帮助珊瑚应对全球变暖,提高珊瑚礁修复效率。

  3、响应国家“海洋强国”号召,投身海洋(珊瑚礁)生态保护事业。扎根科研一线,推动我 国珊瑚礁保护理论与修复实践,取得显著成果。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China Daily、新华网海外频道、中国新闻网、央视海外频道、当代广西、广西卫视、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社会媒体正面报导54次,浏览量已超千万。相关研究成果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产生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海澄黄滨珊瑚和疣状杯形珊瑚遗传多样性和连通性研究,2019.01-2022.12,41866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主持,在研;

  2、 南海疣状杯形珊瑚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2017.9-2020.9,2017GXNSFAA198196,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已结题;

  3、 长牡蛎维甲酸X受体的功能研究,2016.9-2019.8,2016GXNSFBA380028,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已结题;

  4、 西沙、中沙群岛澄黄滨珊瑚的群体遗传学研究,2016.4-2017.12,2016M592606,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已结题;

  5、 中沙、西沙、南沙群岛疣状杯形珊瑚的群体遗传学研究,2017.4-2018.6,2017T100663,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主持,已结题;

  6、 珊瑚规模化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2017.10—2020.6, 20170581,企业合作项目,主持,已结题;

  7、 珊瑚养殖技术开发,2016.2—2017.2,20160154,企业合作横向项目,主持,已结题;

  8、 涠洲岛珊瑚基地合作项目,2019.8—2020.7,20190416,地方政府合作项目,主持,已结题;

  9、 涠洲岛珊瑚馆科普基地,2020.4-2021.4,20200666,北海市科协合作项目,主持,已结题;

  10、北部湾珍稀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示范,2017.09-2020.12,桂科AA17204074, 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第四参与人(课题一珊瑚礁修复技术负责人),在研;

  11、广西北部湾珊瑚规模化人工增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示范,2017.07-2020.06,桂科AB17129022,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第一参与人(技术负责人),已结题;

  12、全新世南海珊瑚礁发育的时-空差异及其对全球变暖的适应机制,2021.01-2025.12,42030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四参与人,在研;

  13、北部湾大规模海水养殖环境效应与人体健康风险,2017.1-2020.12,41673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二参与人,已结题;

  14、基于珊瑚养殖实验的表层海水温度对珊瑚/海水间微量元素分配行为的影响研究,2017/01-2019/12,416030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第二参与人,已结题;

  15、基于内源性海藻糖及其合成途径多样性探索珊瑚抵御环境温度变化的潜在机制,2017.01-2020.12,41666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第三参与人,已结题;

  11、蒙林庆,黄雯*,阳恩广,王永刚,许莉佳,余克服(2022).高温白化事件可提高涠洲岛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的耐热性.海洋学报.已接收(通讯作者)

  12、黄雯,温铮,胡利莎,马培振,许铭本,黄学勇,王永刚,王英辉,余克服*,王海艳* (2020).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底栖贝类的群落特征.海洋学报42 (6): 62-69

  13、王永刚,黄雯*,吴志强*,余克服,刘旭,黄学勇,韦芬,李斌,王英辉(2022).三种造礁石珊瑚断枝幼苗的生长及其与共生藻的关系研究.海洋湖沼通报.44(1): 91-98.(通讯作者)

  14、刘旭,黄雯*,俞小鹏,吴志强*,余克服,王永刚,钟懋胜,王英辉(2022).适度热胁迫对造礁石珊瑚热耐受性影响的研究.海洋湖沼通报.44(1): 99-105.(通讯作者)

  1、黄雯,余克服,王英辉,陈飚;一种测量珊瑚生长率和珊瑚骨骼密度的方法;6.0;公开,CN107817187A

  2、黄雯,余克服,韦芬,王英辉;一种石珊瑚活体的运输方法;0.3;公开,CN109156385A

  3、黄雯,韦芬,余克服,王英辉,廖芝衡,黄学勇;一种珊瑚有性繁殖系统;5.5;公开,CN108990881A

版权声明‌:本站严格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不复制原创内容。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请于30日内联系,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网站邮箱;yuzhibolangzi@gmail.com 通知邮箱谢谢!

猜你喜欢